中国自动化网 - 自动化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行业动态 | 自动化要闻 | 企业新闻 | 产品新闻 | 产业视点 | 企业专题 | 会议快报 | 故障维修 | 行业专题 | 技术专题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自动化要闻 > 自动化学院助力抗震救灾
W.biz | 商业搜索

自动化学院助力抗震救灾

信息来源:coaoo.com   时间: 2013-04-26  浏览次数:737

    芦山地震发生后,曾经联合中科院等单位用科技力量服务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的自动化学院童玲教授及其率领的微波与遥感研究团队迅速行动起来,利用自己的经验、科技优势等为抗震救灾贡献力量。

    避开“黄金72小时”

    地震发生后不到两个小时,童玲就和长期有着合作关系的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取得联系,请求星载遥感数据支援。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闵祥军副主任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控制HJ1A/B/C以及资源3号4颗卫星对准灾区实行每次过顶遥感,以保证救灾数据需求。中科院山地所当天下午派人来到清水河校区,经过认真协商后双方一致认为,此次地震的遥感工作应将主要力量放到次生灾害的预防上。

     童玲团队和合作伙伴们将目光对准了国家电网。安全稳定的电力供应是确保抗震救灾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对促进灾区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具有重要意义。据介绍,7.0级强震致使龙门山地表松动,易发生次生灾害,输电塔受损,导致输电网络瘫痪,不仅影响救灾工作和灾后重建,500KV等主干网瘫痪还将使得相关省会城市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目前,灾区高压输电线存在很大安全隐患。据估算,在以震中为中心点的50公里半径地区内,国家电网有200多公里的线路全在山上,几乎都建在人迹罕至的区域,根本无法用人力去统计这些线路的安全状况,而利用遥感科技进行探测则是一种最快、最便捷的方法。

     童玲在解释为什么没第一时间奔赴灾区时说,“我们一直在关注地震灾情,为给抢救生命的“黄金72小时”让路,将在其后进驻灾区。”这也是汶川地震救灾所获得的重要经验之一。

时刻准备奔赴灾区

     在地震前一个多月,童玲及其团队正在每天利用卫星数据为国家电网做四川省内的山火预警。“监测哪些地方可能有山火,可能影响到电网安全运行,让国家电网好部署工作。”地震后,童玲和团队立即转向对次生灾害的监测。“20日后,实验室工作人员一直工作,从早上忙到晚上十一点。实验室启用学校985二期建设的“卫星信息处理平台”处理接收到的数据,同时调出存档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这些数据有的来自汶川地震时取得,有的来自平时科研积累或和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工作。同时,实验室还和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中科院遥感所达成一致,共享了一些数据。

      马上就到雨季了,雅安地区的雨量又十分充沛,发生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可能性非常大。随后的几个月,国家电网的主干输电网络面临很大考验,这让大家十分担心。

      研究团队合作伙伴之一的中科院山地所在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的支持下,在地震后已经利用无人机去灾区获取了一部分数据,童玲也用这些数据进行了分析处理。

   “  我们通过国家环境卫星、资源卫星等来监测灾区情况,一旦出现紧急状况,就立刻开拔奔赴灾区。”童玲说,几个合作伙伴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

   他们还将利用机载遥感技术提取滑坡、塌方、地质松动的区域,为国家电网做好地质灾害预警。通过预警,国家电网相关单位将提前采取措施,避免电网受损。

   希望为灾区多做事

   2008年汶川地震时,童玲和合作伙伴们于5月14日进入灾区,连续16天深入重灾区,利用高分辨率低空遥感信息获取技术,为抗震救灾做出了突出贡献。再次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几个合作伙伴迅速集结,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为抗震救灾服务。

   天上有云的时候,卫星“看”不见,只有靠雷达。雷达还能“看”到地下的地表含水信息等情况。“微波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十分大,”童玲说,“四川是个多云的地方,各种自然灾害又比较多,电子科大擅长微波研究,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童玲希望利用科技手段为灾后重建提供更大帮助,也希望国家在四川建立遥感灾害应急示范区域,“利用遥感技术可以给抗震救灾指挥中心的调防、力量分配提供很好的信息支持,从而减少灾害带来更多的损失。”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自动化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