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网 - 自动化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行业动态 | 自动化要闻 | 企业新闻 | 产品新闻 | 产业视点 | 企业专题 | 会议快报 | 故障维修 | 行业专题 | 技术专题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产品新闻 > 实探晶澳科技园区:设备自动化率达90%,N型电池扩产忙
L.biz | 商业搜索

实探晶澳科技园区:设备自动化率达90%,N型电池扩产忙

信息来源:coaoo.com   时间: 2024-05-15  浏览次数:1097

在春夏交接的时节,扬州的主干道两旁随处可见颜色各异的花丛与尚未发芽的树木,形成鲜明对比,别有一番悠闲之意。但杨涛(化名)已顾不得欣赏,作为晶澳科技(002459.SZ)园区的工作人员,他已忙得脚不沾地——这一周他接待了不少来调研的机构。

晶澳科技是光伏龙头企业,在扬州市邗江区的生产基地共两个园区,占地1200亩。时代周报记者来到了建成不久的晶山园区,米白色厂房干净醒目,外部只保留着管道、通风口等光伏行业工业化特征的装备设施。

图片来源:晶澳科技

去年很长一段时间,新能源板块在二级市场熄火,光伏企业股价遇冷不是新鲜事。不过进入2023年1月后,情况开始发生变化,光伏在二级市场的关注度又回来了。

2023年1月,光伏一线梯队四家企业股价纷纷上涨。隆基绿能(601012.SH)最高点达48.82元/股,区间涨幅为13.94%;晶澳科技最高点达67.58元/股,区间涨幅9.74%;天合光能(688599.SH)最高点达73.88元/股,区间涨幅为11.94%;晶科能源(688223.SH)最高点达17.19元/股,区间涨幅为5.80%。只不过,光伏板块的强势仅出现在1月。在随后的2月-4月,即使企业们交出了不错的一季度成绩单,光伏板块还是再次迎来了深跌。

但与二级市场的寒冷相比,光伏企业布局和发展呈现火热态势。

晶澳科技在2022年网上业绩说明会上表示,2023年全球光伏装机将有大幅增长,公司一直非常注重全球化市场建设,目前在海外设有13家销售公司,销售网络遍及135个国家和地区,并在欧洲和美洲建设区域运营中心。根据第三方权威咨询机构PV InfoLink的统计数据,晶澳科技2017年-2021年组件出货量连续多年稳居全球前三名,2022年有所回落但依然位居行业前列。

一名资深光伏业内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光伏产业2023年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即便是龙头也不可大意身后步步紧逼的对手。

当前,中国的光伏产业格局已基本确定。隆基绿能坐稳全球第一的交椅,天合光能、晶科能源、晶澳科技则轮流占领第二至第四位,组成了中国光伏产业的第一梯队。隆基绿能、天合光能、晶科能源三家都是“老牌劲旅”,晶澳科技想要往龙头地位发起冲击,就必须扬长避短。

第一梯队的企业拥有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和“技能”。晶澳科技董事长靳保芳对周期的判断尤为精准。2008年8月底,靳保芳突然召集集团中层,宣布处理所有原材料和产品。在当时红火的光伏市场中这是不可思议的决定。同年9月,光伏市场价格下行,凛冬来临。因靳保芳的决定,晶澳科技成功避险。这样的事情,在靳保芳的掌舵期间出现过多次。“考验一个企业家的决策能力,不是在困难的时候,而恰恰是最红火的时候。”靳保芳曾如此总结。

晶澳科技当前所面临的局面,一定程度上是一线厂商向龙头地位发起冲击的缩影。在竞争最激烈的组件环节,技术创新、商业化考量、生产流程的优化等共同构成企业优势,而无论是哪一步落后,都将拖慢企业更进一步的脚步,甚至被后来者赶超。

那么,晶澳科技手中到底有什么牌?作为最早一批登陆纳斯达克的光伏企业,晶澳科技带着“回A”的光环,如何再次在资本市场验证自身价值?

一体化与智能制造

晶澳科技成立于2005年,而地处扬州的生产基地于2008年设立,累计投资超200亿元。两个园区主要生产高效能电池组件,目前已形成8GW电池和15GW组件的生产规模。

从扬子江南路驶入金山路,穿行不到5分钟便到达晶山园区的1号门。这是来访者参观的第一站。

展厅内放置着硅料、硅片和不同尺寸的组件实体产品样品。据晶澳科技财报,新一代量产N型高效组件DeepBlue 4.0 X,采用了高效N型倍秀(Bycium)电池技术、自主研发的高密度组件封装技术以及高效封装材料,78版型最高功率达625W,组件转换效率达22.4%,各项可靠性测试均满足IEC标准要求。

当前,光伏企业的纵向一体化已然形成,一家光伏企业基本可涵盖从上游硅料到下游电站所有环节。一位深耕光伏行业数年的从业人员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从成本把控和供应链安全的角度来看,一体化是趋势。

晶澳科技也不例外。财报显示,晶澳科技立足于太阳能(000591)光伏产业链的垂直一体化模式,长期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光伏发电系统解决方案,主营业务为太阳能光伏硅片、电池及组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太阳能光伏电站的开发、建设、运营,以及光伏材料与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等。

相比起专业化,垂直一体化在成本管控能力、规模、资源配置等方面都能够让企业更有竞争力。一线梯队中,没有一家选择专业化路线。这亦验证了晶澳科技的发展思路,即从硅棒、硅片、电池片、组件到电站以及投资参股硅料项目的垂直一体化的发展路径。

晶山园区,时代周报记者摄

垂直一体化的发展路径,考验的是一连串生产流程、环节叠加后的管控能力。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晶山园区展厅的大屏实时展示着晶山园区流水线生产情况以及良品率等产品指标。画面中,一条条机械手臂正按照设定的流程进行“上料”与“取料”工序。晶澳科技的工作人员介绍道,数字化运营管理提高了产品的良品率,产能提高约15%、人力节省约10%。

展厅连接着组件车间,穿过一条白色长廊,即可走进厂房内部近距离观看光伏组件的生产流程,车间的一角摆放着已封箱完毕的产品以及物料缓存区。“晶山园区的厂房和设备总投资达到20亿元,设备自动化率达到90%。”上述工作人员介绍。

自动化产线、AGV智能运输车、机械臂、机器人(300024)等各种智能化、自动化装备的应用,是光伏工厂提升效率的“利器”。在晶澳科技的园区,机器已替代了工人完成某些固定工序,车间工人无需固定在某个位置,可根据产品生产情况巡视走动。“晶澳科技采用智能化系统的深度融合与协同交互,实现了人、机、料、法、环等关键生产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晶澳科技扬州基地总经理郭亚菲说道。

晶澳科技财报显示,自动化和智能化设备的普及、集控管理系统的推广大幅减少了基层操作员工的劳动强度和人数,进一步降低生产过程的人工费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的性价比。

“过去,我们排查电池质量问题所需时间较长,而构建信息化蓝图后可以短时间精准找到问题点。采用AGV完成搬运和传输,组件车间机器人可完成排版工作。”郭亚菲认为,智能制造的根本是组织和个人数字化的能力建设,借助AI工具实现全生产流程的预控、预判。“光伏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发展非常迅速,我们近三年建设的工厂,每年都会有一次迭代。”

智能化工厂更强调安全生产。在晶山园区的组件车间内,墙上的安全生产标语随处可见,标语都是员工投稿投票选出来的,如“热熔杆压伤要注意,莫把手指伸前去”“进入机台危险多,机台不停把命夺”等。车间的过道处亦立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安全生产“365”天。“安全生产天数每天更新,上一次重置是机器出现故障。”工作人员说。

技术路线决定命运,钙钛矿难题待解

垂直一体化的模式、优秀的智能制造水平,可以成为光伏第一梯队入场券,但要成为龙头,则必须拥有核心技术。

晶澳科技高级副总裁牛新伟是研发创新环节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参与了晶澳科技从方向选择到技术研发,再到成型产品的全流程。

牛新伟介绍道,光伏材料的发展经历了三代,第一代光伏材料以硅基材料为代表,包括单晶硅、多晶硅以及非晶硅。这类电池的制备工艺成熟,稳定性高,组件寿命达20年以上,是目前的主流产品。第二代光伏材料包括铜铟稼硒(CIGS)、锑化镉(CdTe)和砷化镓(GaAs)等,这类材料吸光薄膜更薄,制备成本大幅下降。而钙钛矿材料是第三代材料中最受瞩目的,生产流程短、便宜,但稳定性差。

研发中心,时代周报记者摄

在牛新伟看来,备受关注的钙钛矿材料要推进产业化没有市场上投资者所说的那么简单。“在推进钙钛矿产业化进程中,需要解决电池(组件)的长期稳定性、大面积制备技术细节,降低设备投资和去铅化问题。目前的钙钛矿材料体系大多含铅元素,对环境有潜在威胁。同时,单结钙钛矿电池目前对比高效晶硅电池,效率上没有优势,随着组件成本在总体EPC成本比例逐步下降,BOS成本相对固定,业主更趋向于采用光伏高效组件,这样即使钙钛矿的成本有望做低,但会由于效率低导致应用受限。”

一项前沿技术的落地,需要结合量产的性价比和现有技术的对比,综合考虑性价比和技术迭代升级进程。尚未攻克钙钛矿难题,光伏企业普遍在第二代光伏材料中寻求突破,晶澳科技也不例外。“TOPCon电池(Tunnel Oxide Passivating Contacts,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太阳能电池)我们从2019年就开始做了,研发则是更早。从研发到具备量产或者通过中试,一个平台技术至少2到3年才会成熟。”牛新伟说。

去年二季度,晶澳科技量产了TOPCon电池,其最大程度保留和利用了现有P型电池设备制程,只需增加硼扩和薄膜沉积设备,无须背面开孔和对准,极大的简化了电池生产工艺,量产化难度低。

早期的BSF(铝背场光伏电池)、现有的PERC(发射极钝化和背面接触光伏电池)都是基于P型硅片电池技术。P型硅片工艺简单且成本较低,电池效率亦相对较低,而N型硅片工艺复杂、寿命更长,电池效率也更高。今年加快猛上的TOPCon与尚未大规模铺设市场的HJT(异质结光伏电池)都是基于N型硅片的电池技术。因此,业界将组件划分为“P型”与“N型”,借此区分两种主流电池技术。

作为晶澳科技的首个N型组件,DeepBlue 4.0 X采用182mm大尺寸系列硅片确保组件尺寸方便运输,同时采用了高效N型倍秀(Bycium)电池技术、自主研发的高密度组件封装技术以及高效封装材料。

“从P型到N型,从DeepBlue 3.0到DeepBlue 4.0 X,公司始终秉持‘为客户价值而生’的产品设计理念,不断提升光伏组件的发电表现,为全球碳中和助力。”晶澳科技在2022年报中向投资者宣布了公司进军N型产品市场。

图片来源:晶澳科技官网

晶澳科技在投资者关系活动中表示,在建电池产能均采用N型电池技术,根据规划,截至2023年末公司N型电池产能将超40GW。此外,研发中心积极研究和储备多种全背接触电池、钙钛矿及叠层电池技术,保持核心竞争力。

创新,从来都不是平地起高楼。在推动技术创新的同时,晶澳科技也面临着不少问题,比如光伏技术如何选择、前沿技术落地需要多少年、如何鼓励工程师们不断创新?

对此,晶澳科技在创新管理上建立了相关的机制,如设立改善创新委员会,从合理化建议到改善创新都有相应的评审和激励机制。在日常交流上,公司时常举办各类活动,如技能大赛、技术交流大会等,避免工程师们“闭门造车”。

作为技术研发核心人物,牛新伟见证了光伏技术的迭代。在他看来,光伏技术虽进入了迭代窗口期,但尚未达到终极,现阶段技术迭代都是“过程选手”而非“满分选手”。光伏电池技术处于P型转N型的技术迭代窗口期。主流P型电池效率几近理论极限,N型TOPCon可以和现有PERC产线相兼容,具备商业可行性,是目前产业化较快的新技术路线选择,电池转换效率高且成本低,且性价比还存在持续提升空间。”他说。

过去数年,光伏业内崇尚“拥硅为王”,皆因上游核心原材料硅料价格大涨。

据时代周报记者观察,硅料价格自2020年底8.4万元/吨开始上涨,2022年前三季度最高价格突破30万元/吨,2022年硅料平均现货价为27.1万元/吨,创近5年新高。对应的是,2022年硅料企业业绩大涨。Choice数据显示,大全能源、TCL中环等多家硅料概念股去年实现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

上游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会蚕食中下游环节的利润,但光伏行业发展不变的真理是技术驱动。

多位光伏业内人士与时代周报记者交流时,都认为2023年将会是光伏技术竞争加剧的年份,“技术为王”已然成为行业共识。当几乎每家企业都可以做出满足市场需求尺寸的产品时,选择什么技术路线则显得尤为重要——是TOPCon、HJT还是IBC(全背电极接触晶硅光伏电池)?而这个选择可能决定了企业接下来的命运。

产能过剩?优质产能依然稀缺

在时代周报记者参加的调研会议上,有人向晶澳科技董事会秘书武廷栋提出了“产能过剩”的疑问。这也是当下光伏行业在二级市场不受待见的原因之一。

供给和需求就像跷跷板上的两头,总是一头高、一头低,接近平衡但又不完全平衡。或许,产能过剩是行业成熟的标志之一,是发展的必然过程。产能紧平衡是极佳的理想状态,但总是可望而不可即。

浙商证券(601878)研报数据,2022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达210GW以上,按照1:1.2的容配比计算,对应行业硅片需求在252GW水平。但有报道指出,2022年全行业硅片产能已经超过470GW,相较之下看似硅片产能过剩达200GW。

当下,晶澳科技仍然在扩产。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底,晶澳科技拥有组件产能近50GW,上游硅片和电池产能约为组件产能的80%。按照公司产能规划,2023年底组件产能将超80GW,硅片和电池产能将达到组件产能的90%左右。

另据财报显示,晶澳科技已规划了70GW的N型电池产能。按照券商机构预期,2023年落地约40GW,其中宁晋6GW预计5月投产,扬州20GW及曲靖10GW预计下半年投产,N型组件全年出货约20GW,新技术占比30%。

“晶澳科技之所以还在扩产,最主要是基于对产业未来市场需求和空间的预期。”武廷栋说,“平价上网后,大家都感受到光伏发电的经济性。如果明年原材料价格下降、N型效率又大幅提升,可能中东、拉美甚至非洲这些区域的需求都会增加,未来几年整体市场需求都是向好的。”

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晶澳科技海外业务收入常年占比60%至70%。财报显示,晶澳科技在欧洲区域实现营业收入229.10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31.39%;境内市场实现营业收入291.72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39.97%。2022年,晶澳科技海外业务占营业收入比重已超60%。武廷栋表示,晶澳科技的全球化布局将在现有基础上走得更稳健。

积极扩大产能、扩大海外市场的背后,是光伏头部企业愈加白热化的竞争格局。第三方机构InfoLink数据显示,2022年隆基绿能光伏组件出货量超过45GW,晶科能源光伏组件出货量为44.5GW,天合光能光伏组件出货量大约为43GW,晶澳科技光伏组件出货量为39.75GW,前四的出货量相差并不大。

武廷栋认为,晶澳科技要发展、要保持在头部企业梯队的话,一方面要比行业发展的速度更快,这意味着需要投建新产能、新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等,“制造环节以民营企业为主力,充分竞争,行业持续保持快速增长。新厂商进入是一种积极现象,恰恰说明这个行业未来发展空间广阔且发展迅速。”

另一方面在资金支出上也要有合理的时间安排。“比如现在公告的项目,实际资金支出可能是5年甚至8年的节奏。以今年宣布投资建设的鄂尔多斯(600295)项目为例,可能要到2025年才能全部建完,投资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武廷栋解释道。

表面上看,当前的光伏产业的确产能过剩,但实际上剩的是落后产能,优质产能依然稀缺。光伏行业是强者的游戏,盛世已经拉开序幕,在“技术为王”的时代,技术壁垒叠加智能化生产制造能力,才是将光伏企业推上龙头之位的基石。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自动化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