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4月26日更新上市申请审核动态,该公司已回复意见落实函,回复的问题主要有,关于发行人下游市场趋势及核心竞争能力,关于知识产权诉讼,关于营业收入等。
同壁财经了解到,公司以“让物料处理更简单”为使命,以技术创新及市场需求为导向,聚焦于以粉料、粒料、液料及浆料处理为主的物料自动化处理产线及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致力于为锂电池、精细化工、橡胶塑料、食品医药等下游行业提供一站式的物料综合处理解决方案。
尽管锂电行业发展迅速,市场空间较大,但仍需注意产业结构性过剩风险:由于近年锂电市场的火热,尤其在是前几年新能源汽车大幅补贴较多的背景下,大量动力电池新晋厂商快速扩产,但由于其中部分厂家缺乏扎实的技术积累,较多低端动力电池流入市场,导致低端产能过剩的现象。低端产能通过挤占锂、钴等原材料资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高端产能的扩张。而高端产能的主要厂商,其产能仍处于紧张态势:2021 年,宁德时代、中创新航、亿纬锂能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 95%、95%和 96%,高端产能较为紧张。
根据电池中国网数据,2022 年前三季度,动力电池行业前十大企业装机量 189.72Gwh,前十大企业市占率高达 96.19%。然而前十大动力电池企业的产能集中度远低于装机量集中度。根据深圳市电池行业协会数据,截至 2022 年 9 月,前十大动力电池企业已公布产能规划仅占全市场公布产能规划的 65.40%。锂电池装机量集中度以及产能集中度的差异说明,部分中小锂电池厂商的产能并未得到充分利用,锂电池行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结构性过剩风险。
近年我国新能源行业发展速度较快: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2 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 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增速均较快。2022 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提升至 25.6%,行业发展速度超出预期,《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中,关于 2025 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的阶段性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完成。如未来宏观经济情况、行业政策、行业景气程度等因素发生不利变化,导致新能源汽车市场空间缩小,发行人将因此面临收入下滑的风险。
涉案专利 1 涉及类型制浆设备的运行原理都是将粉体、液体加入到腔体内,该腔体设有混合分散装置,在电机驱动下,通过分散装置对粉体、液体进行混合、分散,最后形成浆料。早在 2002 年 8 月 19 日耐驰精研磨技术有限公司就申请了 “用于混合固定和液体的设备和方法”发明专利(公开号为:CN1240471C,下称耐驰专利),其主要包含了液体分布,粉体分散、固液混合及排出功能,该专利于 2006 年 2 月 8 日公开,2022 年 8 月 19 日到期失效。涉案专利 1 与在其申请日前公开的耐驰专利的运行机理有较高相似度,涉案专利 1 的专利新颖性存疑,专利权稳定性较差。
涉案专利 1 为实用新型专利,其权利要求为笼统的概况性文字,以该类设备具有几个基本功能模块为保护范围。以自行车为例说明,在已知自行车为成熟产品的情况下某公司申请专利以自行车包括行动模块、传动模块、刹车模块、车架模块为其保护范围,而不写具体特征,由于实用新型的审查仅有初步审查,并不经过实质审查(即并不涉及通过检索申请日前的全球专利或非专利文献,来评价新颖性/创造性的程序),因此,涉案专利 1 的创造性水平通常较低,专利权稳定性较差。根据网络检索到的关于 2021 年中国专利无效统计分析的信息,2021 年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和无效审理部共发布实用新型专利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 2,294 件,最终宣告全部无效或部分无效的案件占 71.50%,其中,被宣告全部无效的比例为该类案件的 48.90%,被宣告部分无效的比例为该类案件的 22.60%;即实用新型专利由于其未经过实质审查,其专利权稳定性较差,在后续的无效宣告程序中,被宣告无效的概率较高。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宣告无效的专利权视为自始即不存在。
2020-2022 年,宏工科技营业收入分别为 33,208.85 万元、57,921.52 万元和 217,822.39 万元,2021 年及 2022 年分别同比增长 74.42%及 276.06%。2020 年,公司的收入规模相对较小,主要由于两方面因素:第一,新能源行业 2020 年市场规模也相对较小,在政策、宏观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2020 年以后才迎来快速增长;第二,公司 2016 年首次进入新能源行业,2018 年与宁德时代等头部客户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为报告期公司收入的快速增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